常州经济开发区自2015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创建国家级开发区这一目标,在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成果斐然,但目前尚未完全摆脱低端产业动力疲软、空间布局分散破碎等苏南模式所遗留的问题,加之苏南创新一体化、常州新战略等因素,面对多重压力的经开区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研究背景
1.1 战略空间的规划设计
战略空间是指对特定国家存续与发展具有关键影响的地缘政治、经济空间。吴志强等认为,大都市战略空间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整合城市资源、优化空间结构的重要抓手。从国家到城市,战略空间都是能够对整体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区域。文章所指的战略空间是承载地方发展战略的核心空间,是未来能够引领地方发展的重要片区,通常包括门户地区、产业高地、商务中心等,这些地区的建设能够让城市的战略意图得到快速落实,例如苏州金鸡湖片区,是苏州工业园区“由区向城”转型的重要标志区域。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城市发展战略相对宏观,仅能从中解读到城市的战略态势,针对战略空间的具体职能与发展策略仍需进一步细化分析,同时,空间布局如何与发展战略相匹配也需要通过规划设计进行引导。文章认为,此类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要立足地方战略意图,在宏观方向指引下对地方发展需求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明确战略空间所能承载的主要职能,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以此作为制定发展策略的依据,最后在目标导向及空间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规划设计方案(见图1)。
图1 战略空间规划设计技术路线图
1.2 经开区发展战略
为应对发展新形势以及解决传统发展模式所导致的种种问题,经开区提出了东方新城战略,将东方新城作为中心城区打造,明确中央商务区、省庄片区、高铁小镇三大引领性发展片区,意图通过战略空间的建设来带动全局发展。从空间上看,虽然经开区总面积达到180 km2,但东方新城只有21 km2,而省庄片区面积达到8.1 km2,且可利用空间较多,同时东方新城顺应常州中心城区蔓延拓展的建设模式,目前中央商务区已经实施,省庄片区是东方新城下一个重点建设的板块。从功能上看,省庄片区拥有强劲的产业基础、优质的交通条件,是未来经开区的产业高地、全域转型发展的引领标杆。
二、省庄片区发展概况
2.1 基本情况
常州经济开发区是常州东部的省级开发区,下辖3个街道及3个乡镇。省庄片区位于经开区核心区中部,北至潞横路,东面戚月路,南邻漕上路,西靠五一路,总面积约8.1 km2,该片区也是东方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 2 )。
图2 省庄片区范围图
2.2 价值特征
(1)沪宁线上优质的流动空间。省庄片区东侧紧邻沪蓉、沪武两条高速,且有横山桥互通口,是从常州以东进入城区的主要道口;南侧距离沪宁线戚墅堰站仅2 km;规划地铁二号线也从地块内部穿过,基地北侧和东侧边界为规划快速路。因此,省庄片区交通优势非常突出(见图3)。基于此优势,通过对沪宁线上铁路站点与高速互通口相邻的区域进行筛选,再叠加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交通条件,可以发现省庄片区是一块优质的流动空间,具有较高的稀缺性和较强的竞争力。
图3 省庄片区交通条件示意图
(2)苏南模式转型下典型的产业空间。省庄片区内的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历史悠久、基础强劲。以中车车辆工艺研究所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已经成为地方名片。此外,还有博瑞电力、中铁五院常州分院等一批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整个片区呈现产业创新转型的发展趋势。然而,地块内仍有大量规模小、门类杂、产出低的企业(见图4)。高质量发展空间与低效产业空间杂糅是空间上的一大特征。
图4 现状产业分析图
2.3 主要问题
省庄片区当下发展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为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与策略,现有规划无论是经开区发展战略规划还是核心区总体城市设计,其中关于省庄片区的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指引均较为宽泛,这也导致经开区在省庄片区的项目招引、产业更新方面存在一定困惑;二为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低效等问题突出,与其战略空间的定位不符。
三、基于经开区的转型需求分析
规划以经开区的转型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从常州发展战略新格局、全省经济开发区竞争力指标、苏锡常东部片区发展比较三个方向提出分析路径,明确当前经开区转型发展中的短板,以此作为省庄片区的重点发展方向。
3.1 常州发展战略格局下的经开区新使命
长期以来,常州南北纵向发展格局使得东部处于相对弱势的战略地位。为打破这种发展的不均衡,2015年常州成立经开区,打开东大门,并于2020年进行管理体制改革,释放经开区能级。但由于成立时间短,经开区与常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比,在对外合作、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见表1)。
表1 2019年常州三大开发区部分发展指标对比表
面对发展新形势,常州提出“国际化制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的新战略,同时构建“一主两新三副”的中心城区空间框架。作为三大副中心之一的经开区,应当充分利用枢纽效应和产业基础,增加开放合作,提升创新能力,以此强化“开放、智造”两大特性,更好地承担新时代的发展使命。
3.2 全省经济开发区中的常经开发展情况
从开发区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以及政府关于各类开发区的考核机制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合作程度、科技创新能力等是体现开发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2020年度江苏省经济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常州经开区在92家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第4,在119家经开区(含国家级)中综合排名第24,实力强劲,但在单项得分中,经济发展排名第15,而开放水平、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等方面的排名相对落后,成为影响经开区综合发展的短板(见表2)。
3.3 沪宁廊道上苏锡常东部片区的比较
在长期以上海为核心的发展逻辑下,苏锡常基本将东部地区作为接轨上海的战略要地,但将三个城市东部地区的发展进行对比,存在较大差异。产业上,苏州工业园区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无锡新区以集成电路、物联网、新能源等为主导产业,常州经开区则以轨道交通装备、电气机械、家具制造、钢铁化工等为主导,且其中大多为传统制造业;指标上,常州经开区与无锡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在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空间上,无锡新区与苏州工业园区均展现出秩序井然的现代化产业园区肌理,而常州经开区大部分区域仍然保留着苏南模式小单元化的空间发展特征(见图5)。作为常州东接上海的桥头堡,经开区在产业结构、创新能级、开放水平等方面并没有凸显出东部战略性空间的能级。(作者:郭吉 蒋继儒)